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六边形小米, 或许仍有悬念

发布日期:2025-05-29 16:41:27 浏览:37375

出品|虎嗅科技组

作者|丸都山

头图|视觉中国

当下的小米,真有点“六边形战士”那味了。

5月27日晚间,小米集团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,期内营业收入达到1112.93亿元,同比增长47.4%;经调整净利润106.8亿元,同比增长64.5%,两项核心财务数据均超出彭博此前给出的预期。

具体到各业务板块上,可谓“全面无短板”:手机业务一季度国内市场出货量同比大涨40%,以18.8%的市场份额重回国内市场第一;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加113.8%,可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加56.5%;汽车业务已接近盈亏平衡。

在财报发布前,二级市场有观点认为,小米过去几年铺垫的利好消息均已释放,其估值即将得到修正。需要说明的是,相比去年一季度财报发布时,小米股价上涨超过205%。

但这样一份成绩单,成功实现了对股价的“业绩托底”。截至5月28日港股收盘,小米股价上涨0.39%,收报51.75港元,基本可以看作初次完成“基本面验证”的考验。

那么小米究竟做了什么,让摩拳擦掌的机构难以找到做空支点?看似无懈可击的增长矩阵,未来是否还存在隐患?

多极发力

在这份刚刚发布的财报中,最让人惊讶的之处在于,智能汽车可能很快就要为小米养家了。

去年二季度,小米首次公布汽车业务的财务数据,彼时亏损约为18亿元人民币,而到了本季度,亏损已收窄至5亿元。按此趋势推演,小米智能电动车业务极有可能在年内实现盈亏平衡点的突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本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营收达到181亿元,相当于该业务去年全年营收的55%。

与此同时,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也在沿着高端化战略稳步推进。

财报显示,期内小米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(ASP)达到1211元,同比增长5.8%,创下历史新高。另据第三方调研机构的数据,小米同期在中国大陆地区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到25%,同比提升3.3个百分点。

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小米本季度在国内市场迎来的“量价齐升”,离不开补贴红利的刺激。某种程度上,小米甚至算是最大受益者。

至于为什么这个“泼天富贵”砸到小米头上,“IoT业务”的表现可能会更好地解释这一点。

财报数据显示,期内小米“IoT与生活消费品”业务实现营收323.4亿元,同比增长达到58.7%。在小米集团营收构成中,IoT收入占比已经达到29.1%,俨然已经晋升为一项重要主业。
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在大家电领域中,空调产品出货量超110万台,同比增速超过65%;冰箱产品出货量超88万台,同比增速超过65%;洗衣机产品出货量超74万台,同比增速超过100%;

小米的大家电的异军突起,主要得益于两个原因:在补贴红利下,小米“性价比”的特点被进一步凸显;另外就是在小米软硬件生态布局下,其“产品套系化”的特征对于传统家电市场的碾压。

有一组数据能很好地说明消费者对于“一站式家居升级”的需求:从2024年二季度开始,小米在财报中加入了“拥有五件及以上链接至AIoT平台设备(不包含手机、平板、笔电)用户数。

在过去三个季度的时间里,这个数字已从1610万提升至1930万。

这种增长逻辑同样延伸至平板与可穿戴设备上,当全品类覆盖与政策形成共振,即便不谈生态联动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,仅是“降低用户决策成本”这一项,都是国内其他厂商难以复制的。

未来仍有悬念

尽管“史上最强财报”的名头在过去几个季度不断被刷新,但就目前来看,小米显然还未到“躺平”的时候。一个必将面对的挑战是,当补贴政策结束后,小米还能否维持高增长?

从短期来看,对于手机和IoT业务的冲击一定存在,因为消费电子领域是存在换新周期的,当下的补贴实际上已经透支了未来的需求。

而小米也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

一个最显著的反应是,去年11月,小米在签约完成的两个月后,光速动工了位于武汉光谷的智能家电工厂,并计划在今年年底正式投入生产。

建设自有工厂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,更重要的是能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柔性生产,从而将库存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位。以此来看,小米已经开始在为“过冬”做出准备。

当然,未来红利期结束后,对于小米来说更深层的考验是增长逻辑的切换:当消费者恢复价格敏感度后,如何利用生态优势去尽量减少用户的流失。

而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,即小米要如何完成从“从IoT硬件到AI服务的跃迁”。

实际上,小米对于AI的研究从来没有落下过。

早在2023年8月,小米就率先在手机端跑通了13亿参数的本地模型。前不久,小米又开源了推理模型MiMo。据悉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竞赛公开测评集上,MiMo仅用7B的参数规模,就超越了OpenAI的闭源推理模型o1-mini和阿里Qwen更大规模的开源推理模型QwQ-32B-Preview。

但现实瓶颈在于:小米AI技术的工程化落地进度显著滞后于研发节奏。以小米的生态体量看,消费者对小米的期待显然不是“做一款智能硬件”,而是能够拿出一个数据中台,让分散在各个场景中的智能设备,实现真正的AI决策。

能否在短期内完成向AI的整体迁移,将是小米接下来的一道“必答题目”。